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

出处:老师板报网 时间:2023-12-07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1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2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3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4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5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6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7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8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9

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10

《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高中语文上册PPT课件下载》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,本为文库资料,大小为1.48 MB,总共有23页,格式为pptx。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,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。文件完整,下载后可编辑修改。

  • 文库资料
  • 23页
  • 1.48 MB
  • VIP模板
  • pptx
  •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
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《蝴蝶》胡适两只黄蝴蝶,双双飞上天。不知为什么,一只忽飞回。剩下另一只,孤单怪可怜。也无心上天,天上太孤单。第一首白话文诗歌原因(胡适):“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”评价(胡适):“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,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,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,虽然一年放大一年,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,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。”这首诗选自诗集《尝试集》,作者在尝试什么?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?如果是胡适先生的《尝试集》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,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(奠基之作)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《女神》。本堂课,我们一同走进诗集《女神》中的名篇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,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。他幼年在私塾读书,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。和尚找先生告状,先生追责学生,没人承认。先生说,我出个对子,谁能对上免罚。先生曰:昨日偷桃钻狗洞,不知是谁?他思索了片刻,对道_______________。由于对句不凡, 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, 结果全体偷桃学生,一律免罚了。 对句:他年攀桂步蟾宫,必定有我。作者简介•郭沫若(1892--1978),原名郭开贞,四川乐山人。他的笔名沫若取自他家乡的两条河“沫水”和“若水”。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、诗人、剧作家、思想家.•我国新诗的奠基人。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。还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的研究上有很大贡献。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,喜欢屈原、李白、苏轼等人的诗,受到浪漫主义影响。作者简介•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,就读医学专业。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,决定弃医从文(17岁因病导致听力受损)。•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,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斗争,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。•1921年与成仿吾、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;同年,第一本诗集《女神》出版。•1928年起旅居日本,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。文体知识新诗“新诗”又称“现代诗”,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,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,包括现代格律诗、自由诗、散文诗等。主要特点是突破旧体诗的格律限制,押韵自由,语言接近口语,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。代表诗人:郭沫若、徐志摩、艾青、戴望舒、卞之琳等。创作背景•“五四运动”的狂飙精神,震动了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的郭沫若,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。同时,他还受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,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。1919年9、10月间,他从日本回国,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岸时,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,胸中激情奔涌,创作了此诗。题目解读自读,思考题目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是谁立在地球边上?放号是什么意思?立在地球边上看到了什么?题目解读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的“立”能否换成“站”?不能。如“独立小桥风满袖”、“落花人独立”都不能换成“站”,“立”才能尽显抒情主人公的潇洒或落寞。同样,“立在地球边上”则具有一份豪壮,又拥有少许失落。以一个个体生命与地球比肩,自是豪情万丈,但立在“边上”,而不能置身其中,则又有了局外人的些微落寞。•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•啊啊!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!•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。•啊啊!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!•啊啊!不断的毁坏,不断的创造,不断的努力哟!•啊啊!力哟!力哟!•力的绘画,力的舞蹈,力的音乐,力的诗歌,力的律吕哟!宏伟、壮丽、炽热、博大、气势磅礴再读。朗读辨境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?知识回顾诗中包含哪些意象?这些意象有何特点?特点:意象宏大“无限”——形容太平洋面积之广、力量之大。“推倒”——拟人手法。浪漫主义手法。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,要把地球推到。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?前边写景,这句话出现了人物“我”,引来了“我”对这景色的感受。所以这句话起由景到情的过渡作用。也可以从“啊啊!”中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澎湃、慷慨激昂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“洪涛”的象征意义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,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,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迅速席卷全国,就像洪涛在太平洋上滚滚而来,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诗人郭沫若。所以诗中所描绘的滚滚洪涛,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;也是大工业生产的世界潮流的具体象征。“啊啊!不断的毁坏,不断的创造,不断的努力哟!”毁坏的是什么?创造的是什么?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力的“毁坏”:是毁坏旧世界、旧中国、旧社会、旧的糟粕文化;力的“创造”:是创造新世界、新中国、新社会、新文化,新时期的文明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,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、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。在这首诗里,“力”是什么?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“力”的赞美?力的形态,力的声响,力的韵律。自然之力、宇宙之力毁灭之力、创造之力对力的直接赞美力在这首诗中,“力”的形象非常鲜明,它是自然之力,宇宙之力;也是毁坏之力,创造之力。诗中出现的白云的怒涌、海的狂潮,诗中反复歌咏的“力”就是五四精神的象征。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“力”,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。一、力是什么?二、力的赞美诗人歌颂“力”,歌颂了“力”的形态、“力”的声响、“力”的韵律。诗人歌颂“力”,实际上就是对“五四”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。最后三行诗在句式和节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?前文描写景物和感受,采用长句,节奏相对舒缓;后文由歌颂“力”转为抒情,采用短句,并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节奏感和自由奔放的情感。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?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,目光遍及广阔天地,并发起激情呼唤的巨人形象。也是五四时代被革命浪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。主旨一方面,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,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;另一方面,诗中的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,是“五四”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,是那种向旧世界、旧文化、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。明晰主旨
返回首页
X